北京人過冬講究“貓冬”,除了北海、什剎海的冰面,糖炒栗子的誘惑以及雪后的老城胡同,似乎也就沒啥別的誘惑了。
從2017年開始,北京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創建工作持續推進,北京的四季就此有了“新看頭”,即便是時值初冬也不例外。
北京老城胡同肌理脈絡重新明晰,遠郊區的街巷也有了直觀改變。抬頭瞧,“飛檐走壁”的架空線入地了;低頭看,兩車錯車堵半條胡同的景象不見了。遍布的“口袋公園”讓古老胡同多了幾分靈動,在初冬時節的午后吸引老老少少來此小憩。便民服務設施落到實處,切實提升了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。
小巷管家、社區志愿者的上崗,對經過提升后的胡同街巷從里到外進行長效管理,讓來之不易的“美麗街巷”常態化,也讓市民主動參與到維護來之不易的新貌之中。
為展示北京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創建成果,由首都文明辦與市城市管理委共同主辦、京報移動傳媒承辦的“美麗街巷我的家”攝影作品征集活動啟動至今,已經收到社會各界來稿近5000幅(組)。從這些市民拍攝于自家門口的“新看頭”,品味“美麗街巷我的家”,且看我們給您來上新!
首都文明辦
活動詳情見首都文明網:
北晚新視覺網:
圖片為讀者:趙熔 徐鷹 武輝 袁守義 楊建國 劉雅茹等攝